如何写好讣告,这里有答案
一、传统式讣告的写作格式
民间传统常用的讣告形式多以一般式为主,且大多都是以亲属承丧人为主体撰写讣告。大致格式如下。(1)开头一个大书的“讣”字。(2)另起一行写幕设某地某处(即停灵、灵堂处)。(3)写正文,基本格式如下。独占一行:不孝男××(子名),罪孽深重,不自殒灭,祸延。又独占一行:显考/妣(父死称考,母死称妣)。再另起行:××(逝者,前可写职务履历),恸于××××年×月×日×时寿终正/内寝(父死称正寝,母死称内寝)。距生于××××年×月×日×时,享年×岁。不孝男××(子名)随侍在侧,亲视含殓,即日遵礼成服,兹于××××年×月×日开奠、×月×日发引。伏冀。另起一行,小字横写,可用红字:寅、年、世、戚、友、族、乡谊。横写小字下竖写:垂赐吊唁,曷胜哀感。谨此讣。单独起一行大字书写:闻。(4)最后是子孙侄等五服内族人后辈名。
二、传统式讣告中文字的解释
① 讣告的开头写“不孝男”,为自谦辞,意思是对父母不孝敬。② “罪孽深重,不自殒灭,祸延”,意思是先辈的去世是自己引起的祸端,应该让自己死去,怎么让自己的亲人替自己去世呢?这太遗憾了。这句话还有为先辈离世而痛陈忏悔之意。③ “父母”传统意义上生称不能用于冥称,故曰“考妣”。“先考”是对父去世的尊称,如先父做过领导,则写“显考”;“先妣”是对母去世的尊称,如先母年高功大,亦用“显妣”。“府君”指去世的先父;“太君”指去世的先母。现实中“考妣”二字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再使用,可以变通为“严君(严亲)慈亲”“家严家慈”“先严先慈”。“讳”,意为不敢直接说出先辈的名字。④ “×公×(母)××老大(孺)人”,应按殁者的辈分来写。⑤ “亲视含殓”是亲眼看见先辈入棺木。含殓:含就是在逝者的口中放一样东西,就像他还活着一样,不忍虚其口。古时,天子含珠,诸侯含玉,大夫含碧,士含贝。殓,给逝者穿衣入棺。民间旧说收殓。⑥ “寿终正寝”是指年老者病故男寿终而入棺木。“寿终内寝”是指年老者病故女寿终而入棺木。年少者用“终于正寝”“终于内寝”。⑦ 对于“寿终……”,60岁以上者写“享年多少岁”,60岁以下写“存年多少岁”。“享年”或“享寿”需根据逝者年龄来写。所谓“一幼二弱三壮四强五艾六耆七稀八耋九耄,百为期颐,四舍五入论寿”,即15岁以下为“享天寿”;16~25岁为“享弱寿”;26~35岁为“享壮寿”;36~45岁为“享强寿”;46~55岁为“享艾寿”;56~65岁为“享耆寿”;66~75岁为“享稀寿”;76~85岁为“享耋寿”;86~95岁为“享耄寿”;96岁以上为“享颐寿”。在具体书写的时候还须注意确寿词与概寿词的区别。
三、传统式讣告写作应注意的事项
① 要注意的是,传统式讣告通常是以子孙等辈名义写的(一般是子;如长房长子先亡,则为长房长孙,称“承重孙”),所以多不书逝者名讳(避讳),如为父、祖父男性,写其本人的字号+府君(字号前不系姓);如为母、祖母女性,写×(夫姓)母×(本人姓)太孺人。② 传统式讣告最后五服内族人后辈署名,除了要在名前准确系上五服关系语汇外,名后所对应的“哭拜”用语也不同,要注意必须和五服亲疏相符合,如逝者之子就不能用“抆泪稽首”,逝者之侄就不能用“泣血稽颡”。逝者之子还要根据父母存殁的具体情况注意“孤”“哀”字“孝衔”的不同使用。③ 传统式讣告末尾署名,据五服远近亲疏,有“泣血稽颡”“泣血稽首”“泣泪顿首”“抆泪顿首”“拭泪顿首”等几种不同哀痛程度的表述,以体现“亲亲之杀”。“泣泪拜”是指一边哭一边拜。“拭泪拜”是指边擦泪边拜。④ “享”通“亨”或“亯”,因享带“子”犯大忌,尤其往生者有子已经去世的切不可写“享年”,应写为“亨年”或“亯年”。灵的繁体字有三个“口”,“口”意味着已逝一口,所以灵字一般写为雨字头下“男三弓女四巫(王)”。⑤ 传统式讣告一般要求竖写,不横写,文中有两处可错上两字,错上两字中间一般要求为五行或七行,高寿的老人亦可用九行,但不可用双行。